《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3 22:41:09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乘法结合律的全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新授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探索规律的方法与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看到的现象用数据去验证,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学生学得很不错。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用大屏幕出示了课本上语言较为严密的乘法结合律,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乘法结合律作比较,学生当时就把这个规律牢记在心中,效果很好。

改变评价方式,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等类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评价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出来。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2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c=a×c+b×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3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2、捕捉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产生多种教学资源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给予准确、即时的判断,并且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与提升,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显得尤其重要。课前,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课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向,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动态生成。从学生质疑“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但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对这节课内容的研究,进行了修改。

本课我着重突出了以下几点:

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理解的更容易。所以我将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⒉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了解所要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渗透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感觉比较好的地方: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老师所做的概括还需要大量的体验,但我相信他们经历多次这样的尝试过程,一定能逐步理解并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

这节课感觉存在不足:

1、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比较困难。

2、在介绍结合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括号的位置不同”。

3、括号的位置不同说明什么?”这里引导不到位。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 ……此处隐藏5105个字……度开展有利于教学的活动,达到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的程度。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12

一、对主题图使用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给学生会更好些。但是又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应该添括号的。

二、对教学内容的体会

在教学中发现,在具体应用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很难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学生处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来说,学生认为第一步是依据乘法交换律,第二步是乘法结合律。显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我认为有些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模糊一点。

首先,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要搞清楚,是很难的。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北师大教材没有文字定义,只有字母模型,参考人教版,它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定义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较之原来浙教版,少了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结合它的教师用书,我们不难发现,它告诉大家的信息是:编者无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科学地分析计算过程中到底根据什么规律,对他们来说,太麻烦,也不好理解,只单纯产应用了结合律或交换律算了。

其次,没有这个必要的。在小学阶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我们只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是一种数学规律,意义是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乘法交换律也是数学规律,改变乘数位置,积不变。至于一定要在三个数相乘和两个数相乘的前提下讨论的话,那学生在简便计算中,看不到三个数、两个数的模型,很难想到依据的定律是什么,只知道改变的什么。所以,从意义上理解定律更能让学生接受,然后让学生体会用定律模型能把这种变化规律表达地最简洁、本质。

三、关于对乘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关系的思考

是不是学了乘法运算定律以后,学生才会简便运算的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应该有体会。很多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与交换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变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为了简便运算吗?学生一想到乘法运算定律就想是简便运算,包括验证时的举例时。其实乘法运算定律是一种数学运算规律,存在一切连乘算式中,它是这种乘法运算中可变化规律最本质、简洁的模型。这些模型代表的可变化规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它不是因为简便运算而产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单单为了简便运算。这点机会可以让学生体会。

从运算定律到简便运算,就这样一个课时可以了吗?我认为不合理,建议教材在运算定律教学中,重点建立模型和理解意义之后,安排一节运算定律的练习课,不是强化对运算定律模型的认识,而是对运算定律意义及作用的体会。同时培养学生规范的表达简便运算过程的习惯。在学生碰到一些特殊运算时,能有意识地根据定律向有利于我们计算简便的方向转化,即具备简便运算的意识。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13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乘法结合律的全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授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探索规律的方法与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发现的现象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加以解释,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或者先把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相乘,再乘第二个数,积不变。并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乘法结合律作比较,学生当时就把这个规律牢记在心中,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字母将乘法的结合律表示出来,学生写出了以下的等式:(a×b)×c=a×(b×c)=(a×c)×b。

在乘法结合律的运用中努力让学生掌握三种情况:

1、计算连乘时,如果其中两个乘数的'积是整千、整百、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相乘,再与其他数相乘,这样会使计算简便。

2、在乘法中,如果一个乘数是25(或125),另一个乘数正好是4(或8)的倍数,则将另一个乘数分解成4(或8)与其他数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或125×8),这样会使计算简便。

3、特殊数的乘积:5×2=10 25×4=100 125×8=1000 等。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其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14

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更要注重其内涵。

乘法分配率的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先加后乘)=两个积的和(先乘后加),使学生从表象上进行初步感知。从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边表示6个25,右边也表示6个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