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总结

时间:2025-10-21 09:29:07
教学分析总结

教学分析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分析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分析总结1

摘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当的评价语、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许多教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对学生采取了赞赏、肯定等富有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乍一看似乎很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标理念,但笔者发现,目前的课堂评价中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亟待纠正。

关键词:课堂评价 问题 对策

有人曾用四句话来概括当前教师的课堂评价:“像雾像雨又像风;评价虽多全是空;单调乏味灰蒙蒙;本应有情却无情。”这位老师用四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出了当前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那么具体说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和评价有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和危害呢?

一、当前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评价语言贫乏、单调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于是我们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但细细听来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批评、否定的少,夸奖、肯定的多,且总是“很好”、“真棒”、“真不错”、“好极了”等评价,不仅语言单调,而且没有程度地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

举例: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分别为学生出示了四种玩具及其相应的价钱,请学生从中选择两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算一算买这两种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们的回答基本都正确,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发言,不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你能行”这样类似的、雷同的评价语言达24次,发生在15位学生身上。

原因分析:这样刻板、枯燥的评价,学生听的多了,慢慢就会产生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不能得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也会丧失。

2、评价语言含糊、失误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答问时,常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或者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这时,教师不能立即作出判断,常常会急中生智,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然后含含糊糊地问一句:“懂了吗?”学生也懵懵懂懂地点点头,然后就不了了之。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教师一般都臵之不理,直接喊另一个学生回答,通过对后者的肯定来回避对前者的直接评价。

举例: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学生将“12:30”说成“时针指着12,分针指着6”,教师的评价语是“大概差不多吧”。许多教师对这种说法十分赞同,认为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原因分析:难得糊涂是最好的办法,因而对学生“不对头”的回答少评价甚至不评价,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课堂评价语言的含糊与失误。

3、表扬贬值、失真

新课程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为此大费心思,在课堂评价上大做文章。如“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等评价语不绝于耳,奖励小红花、纪念品不厌其烦,摸脑袋、牵小手比比皆是,忽略了对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举例:一位教师在进行“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时,和学生的对话如下:

教师:请小朋友们拨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甲:我最喜欢下午6时,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在家玩;最不喜欢上午8时,因为这个时候我得到校上课。

学生乙:我最喜欢上午11时,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在家看电视;最不喜欢晚上9时,因为这个时候爸爸总是催我上床睡觉。

教师:真不错!不但会拨时刻,而且还能说出时间的具体意义,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原因分析:执教者如此表扬学生很不妥。只要对学生的发言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学生甲有好玩厌学的倾向,学生乙的生活习惯不够好,而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这些不良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片面地给予了肯定、表扬,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这类倾向的心理背景是期望学生的合作,对学生的答问,一味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虽然暂时有些作用,但留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

二、改进教师课堂评价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弊病遗患不浅。不切实际的表扬,其实是一种虚浮信息的传递。长此以往,就可能助长华而不实的学风,含糊的甚至错误的评价语言可能会使谬误流传,误人子弟。因此,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不可小视。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氛围,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评价语言。

一是积极肯定。课堂上,对于相当一部分能够做出正确或基本正确回答的学生,可采用积极肯定的评价语言,如用“你回答得很好”、“你归纳得很全面”、“你分析得很透彻”等语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答问的学生,除了给予肯定外,还要对其勇于思考、探索的学习精神大加褒奖。这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又会激发全班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有位老师在“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后,有一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这位老师的评价语是:“高人在这呢!我都没看出来,像这样的学习多聪明呀!掌声给他。”这样的一种评价,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在课堂中发言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杰丝〃雷耳曾说过:“赞扬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哪怕是微小的优点,不管是热烈的鼓掌、热情的喝彩,还是教师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的认可,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是启发指导。这类评价语言适用于对问题回答不完整、不全面或有缺憾答问的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解与概括能力不强、分析问题角度单一等,回答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不够严密、周全。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予以肯定,然后用“如果……就更……”的句式点拨。如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但是重复且缺乏逻辑性,可以评价说:“回答基本正确,如果注意认真组织语言,用简单明了的话作答就更好了。”有的学生在急于表述观点时,会出现语速快而导致前后不连贯等情况,此时教师不妨这样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如果出现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当从侧面鼓 ……此处隐藏31075个字……下发的统一教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消逝了不少高分的同学,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争辩、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分析

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

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对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学问点,同时留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同学的熟识规律,留意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连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学问和应用力气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

2、评分原则

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开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学问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终累积得分。 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

以平面对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学问掩盖面约占90%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学问点的容量也较充分。

平面对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所成的角、距离计算等问题。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减轻同学负担末列入试题中(但复习中仍要求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该部份试题分数约占30%。 三章考查重点放在平面对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同学答卷质量分析

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85%左右,其中大部份同学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同学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同学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把握。

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70%左右,其它同学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

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状况尚好,答对率70%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65%左右,主要反映出同学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把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把握较差,不结实。

单项选择题:同学一般得分为12—18分

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同学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把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同学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把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同学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生疏,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把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同学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同学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同学错选(b),反映出同学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推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消逝如此的错误。

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80%的同学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30%~40%的同学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

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20%的同学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同学计算较繁琐。

(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80%的同学接受应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学问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

第(3)题考查依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

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同学的解答,多消逝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消逝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同学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把握不好,不能依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

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同学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当引起重视。有的同学在证明中规律混乱,规律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

对向量

的学问把握不结实,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挨次不对,导致计算错误。

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学问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60%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同学是把握了考查的学问点,解题思路清晰,能快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

所成的角。有的同学构造三角形思路迅速而灵敏,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终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所成的角,即∠dcb。

在20%的同学错答的缘由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有近20%的同学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学问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像三角形的学问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 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特殊必要的。将考试成果通报各教学点,对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19 / 45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究学校起点五年制大专训练(高职)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选择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分析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