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写字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1 09:29:04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素写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教师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个故事时,我问:"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准确的`说出这篇课文的道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板"字,问"你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引导学生说出,怀素写字的方法"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笔照着写。"接着,我问:"如果你每天坚持这样写,你的字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快由此及彼理解并掌握这一课所要说明的道理,只要认真写字,坚持不懈,写字就会有进步。这时我引导学生:你们想把字写好吗?(想)那么就要像怀素一样认真写字,我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2

《怀素写字》是一篇介绍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故事的课文,对于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的具体情况。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很多大教育家都倡导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点。首先我尽量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微笑、点头以及在学生答错时善意的夸张表情等。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如“真不错!”“太厉害了!”“(字)真漂亮!”“来,老师和你握个手。”等。对于学生不太好的回答,我也能给予肯定,同时加以正确的导向,如“能说得更生动些吗?”“能说得更具体些吗?”再次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水平处,话语中常用“我们”,如“让我们一起来一遍!”“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我来当大家的开头炮!”

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第一个重要,还有两个条件也不容忽视的。一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设了然于心。只有超脱了文本以及设计对你的束缚,教师才会听清学生的话,才可以与学生对话。二是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学应变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缺乏关系程度上讲,有些担心学生的回答出差、出错,害怕课堂上出现我应付不了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几次出现了“递词”现象,如理解“好学上进”一词时。想象当年自己当学生时就非常害怕教师这一招,因为它会让自己手足无措,自己想说的不敢说,而老师提醒的又不会说那种紧张和局促犹在心头。

课上我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书法家,但我发现学生根本就没有书法家这个概念,也不知道有哪些书法家。应该要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不要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我简单介绍了王羲之等大书法家,并要求学生回家也多了解一些。

《怀素写字》这篇课文教了学生怎么样把字写好的方法。在上课时,我就抓住了重点句子:“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一句来研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仔细体会,分清“看清”和“记住”与“笔画”与“笔顺”的关系。朗读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要浮现出怀素认真写字的形象。教材在课后用较大的篇幅安排了笔顺图和和描红练习,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着力抓好描红和临写的结合点。写字时让学生再次浮现怀素认真写字的形象,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写字,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出示了图片。一是怀素小时候在木板上认真写字的摸样;二是怀素长大之后在墙上挥毫的样子。由说图入手,分别引入对课文第一段、第四段的学习,不仅感受了怀素所写的`字的形神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好奇心:为什么怀素可以写这样一手好字呢?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也使倒叙式教学设计得以实施,即先知果,后探因。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积极因素,提高教学实效。

积极情感的内需,还需要外界施加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持久性差,兴趣容易转移,更需要教师以评价为“调节器”,不断刺激学生。在指导“好学上进”这个词时,我提问:“怎样的孩子才能称的上好学上进呢?我们班上有吗?”引导学生理解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就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孩子。由学生再回到文本,“我们班还有很多好学上进的孩子,怀素小时候就是和你们一样好学上进,你们说该不该表扬他呀?那我们一起来夸一夸他吧!”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能够带着情感来读,也能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3

《怀素写字》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对于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

课文第二自然段共有三句话,主要讲怀素写字非常认真。第二句话重点叙述了怀素练字的“三步法”:第一步,看清字的形状。第二步,记住字的笔顺。第三步,一笔一画照着写。

学习完这一自然段,我决定来个“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就照着怀素写字的“三步法”来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

我拿出生字卡片中的“书”字,“下面,让我们学着怀素写字的方法写个‘书’字。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做?”马上有孩子抢着说:“先要看清字的形状,‘书’有横折、横折钩、竖、点这几个笔画组成。”另一个学生赶忙补充:“横折写得小一点,横折钩写得大一点,点要写在横折的右上角。”嗨,说得挺有道理的。“那第二步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记住字的笔顺。”我伸出右手食指,孩子们心领神会,随即跟着老师书空起来。“老师,我来说第三步,就是一笔一画照着写。”随后,我让孩子们按这三步在田字格里抄写四遍。

写完之后,我让孩子们对写好的字进行相互评价。有的说:“横折钩”起笔应在横中线上。有的说:“竖”不在竖中线上,这个字就站得不稳。还有的说:“横折”和“横折钩”都要往里收一收。

这样,我让学生当堂学着大书法家练字的方法练字,既学活了课文,巩固了所学的生字,也加深了对怀素练字“三步法”的理解。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4

教完这一课,觉得这是本学期中进行地最认真地一次教学互动。从教材的研读,到教学思路、流程的设计,都费了一番脑筋。课堂上付诸实施,虽不是完全成功,可是也有一定的收获。

成功之处

1、识字写字指导激活了孩子的思维:

课前,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写字”二字,让孩子观察、比较,识记,意在让他们在课伊始这个注意力保持的黄金时间记住这两个字。当我说到秃宝盖和宝盖儿的不同时,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秃宝盖像男生,宝盖儿像女生。”“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比喻事出有因,也许是教学的生成点呢,于是就紧接着追 ……此处隐藏5486个字……2自然段就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字才算是认真写字。第3自然段重点体会怀素练字的刻苦。

在第2自然段的讲授上:我设计了一个划句子的练习,让学生找找怀素是怎样写字的?学生刚接触“划句子”练习,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划得准确的孩子不是很多。由此,我想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应该具体的给孩子引领和向导,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问题要设计的越具体越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类似的练习,在课文的阅读中渗透理解能力的培养。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14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字词句短篇,经过反复推敲。从《怀素写字》这一课找到了一些对于学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如“好学上进”、“非常认真”、“有名”等,考虑到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为第1段,讲的是少年怀素好学上进;第2、3节为第2段,讲的是为什么怀素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第4节为第3段,讲的是成年怀素的`有名。),同时三个部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1、3段是时间先后关系,2、3段是因果关系,第2段中的2、3小节又是并列关系),因此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从第1节跳到第4节,再教2、3节,对于2、3节的教学先后顺序由学生来定,学生先提及哪一节就先教哪一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又找到了一些拓展点,如对“好学上进”“有名”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畅谈、写字比赛等,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这节课有两点突出的不足之处:1.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一个用怀素方法练字的环节,我在让学生尝试之前就先做示范。事后想来,这样极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先作尝试,在出现问题后,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间充分对话,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2.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明明是三个步骤,作者用的却是“先??,

再??”这样一组关联词。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所以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处理得过于草率了。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他先,记住,再。”的填空。显然,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闲显得很是牵强。倘若当时设计出“他先,(然后)记住,再。”的填空,我想应该会更好些!这是让我很遗憾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使其完善,使遗憾的地方越来越少!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15

一、我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不厌其烦地读这篇貌似平常的小文章,从我的知识结构出发,理解与审视它。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字词句短篇,我反复推敲。既找到了一些对于学生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如“好学上进”、“非常认真”、“有名”等,又完成了非线性的教学设计。考虑到文章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第1节为第1段,讲的是少年怀素好学上进;第2、3节为第2段,讲的是为什么怀素可以成为有名的书法家;第4节为第3段,讲的是成年怀素的有名。),同时三个意义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1、3段是时间先后关系,2、3段是因果关系,第2段中的2、3小节又是并列关系),因此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从第1节跳到第4节,再教2、3节,对于2、3节的教学先后顺序由学生来定,学生先提及哪一节就先教哪一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又找到了一些拓展点,如对“好学上进”“有名”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畅谈、书法比赛等,促进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以上是对教材的理解,下面就是对教材的审视了。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明明是三个步骤,作者用的却是“先……,再……”这样一组关联词。这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尤其是对事物缺乏本质认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当时我一心想着作者有多不应该,以及如何把教材改过来,所以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处理得过于草率了。我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了“他先,记住,再。”的填空。显然,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是多么地不伦不类。倘若当时能从文本创生的角度好好想想,设计出“他先,(然后)记住,再。”的填空,那该多好啊!

二、我与学生的对话

很多大教育家都倡导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点。首先我尽量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微笑、点头以及在学生答错时善意的夸张表情等。其次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如“真不错!”“太厉害了!”“(字)真漂亮!”“来,老师和你握个手。”等。对于学生不太好的回答,我也能给予肯定,同时加以正确的导向,如“能说得更生动些吗?”“能说得更具体些吗?”再次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一水平处,话语中常用“我们”,如“让我们一起来一遍!”“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我来当大家的'开头炮!”

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对话的第一个重要,还有两个条件也不容忽视的。一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设了然于心。只有超脱了文本以及设计对你的束缚,教师才会听清学生的话,才可以与学生对话。二是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学应变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缺乏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些担心学生的回答出差、出错,害怕课堂上出现我应付不了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几次出现了“递词”现象,如理解“好学上进”一词时。想象当年自己当学生时就非常害怕教师这一招,因为它会让自己手足无措,自己想说的不敢说,而老师提醒的又不会说那种紧张和局促犹在心头。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曾看过一篇叫《语文教学的“冷”思考》讲的是如今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过泛,课堂上学生伶牙俐齿、口若悬河、唇枪舌战,场面热闹非凡,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力避这种华而不实的现象。争取更多的契机让学生去读、去思、然后再读,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我尽量关注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人,如“自己在下面试试!”、“我们一起来一遍!”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出现在第一课时),如学生对这一类文本兴趣不大,其吸引力远不如童话、诗歌等。这对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第二课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在词语理解上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又创设了“小小怀素在成长”的书法比赛环节,还拿出毛笔、木板让学生直观感受写穿的不易,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我的教学中,生生对话的场面不多见,这是教学中最大的遗憾。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对学生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应变能力的怀疑。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设计了一个用怀素方法练字的环节,考虑到平行班学生在学习这课时不会应用的现状,我在让学生尝试之前就先做示范。事后想来,此举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先作尝试,在出现问题后,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间充分对话,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这该多么理想啊!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我也如此感叹。

《怀素写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