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1 09:29:07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面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教学反思1

《一面》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对略读课堂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受,在朦朦胧胧的略读课堂中摸索着,一会觉得略读也许就是这样的教学,一会觉得好象还是在精读课堂中打滚。在试教的过程中和上课后听了专家的点评后,有种“拨开云雾见略读一二”的惊喜。

回家后总结如下:

一、略读,我想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略读的课文较长,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然后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抓住外貌特征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进行描写。

二、聚焦外貌,仔细研读:把课文中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在心中留下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其中有一处没有直接写“瘦”,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等等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重点描写鲁迅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那个“咬着烟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等等。一节课始终研究鲁迅先生的外貌体会他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但是在课堂中这部分的教学似乎更靠近了精读课文的教法。就像阙老师所说的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三、《一面》这篇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因为是略读课文,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不足之处:

一、也许是鲁迅离我们的学生优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

二、补充资料时要适时、适度和适量。上完课后觉得在这堂课中补充的资料显得有些琐碎,内容太多了,给学生了解的时间不多,所以有点走过场的感觉。

三、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读,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的意识。

一面教学反思2

由于本周有些事,没有参加上午的培训,《一面》这篇课文在学校我已经讲过了,并且请学校老师去听课并点评,特把《一面》的教学反思整理好呈上。

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师参考书,书中对于课文的解读是从鲁迅先生的外貌入手,对于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再由整体到局部,紧扣住一个“瘦”字展开。全文共出现六次描写“瘦”的地方:一次整体略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具体感悟鲁迅先生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我们已经学习过本单元前两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学生对鲁迅本人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了了解,所以在教学上我不再以背景介绍做开头,而是从课文整体内容下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讲诉了一件什么事?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概况,孩子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抓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谈,只是归纳的时候比较繁琐,我给了他们充分阅读和讨论的时间去归纳总结。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熟知了之后,回顾之前所学两篇课文,讲诉鲁迅先生的为人,再次研读本课,看看本课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引入对于鲁迅“瘦”的描写。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鲁迅“瘦”的语句,段落描写学生找的很全面,但是仅仅从外貌描写来体会鲁迅先生工作太过操劳等关心民众的精神品质有些太牵强,学生仅仅能体会到青年对于鲁迅先生的感激,以及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关心,并不能很快联系到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心血。所以在感悟鲁迅精神这一方面,学生说完对于语句表层的理解含义外就再找不出别的东西了。

这一点是我准备的不足,我以为先前介绍过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头脑中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行,但他的文章比较艰涩难懂,蕴含的深意不仅只看文章内容,更应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应该在此过程中穿插当时的背景资料以及这位青年所处的处境,进一步搜集介绍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鲁迅救国救民的心情,并且在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加深入认识和了解鲁迅先生。

一面教学反思3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爱国情感”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

五星红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对孩子们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所以课前一开始,我以一首《五星红旗》来引入课文,此段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能使人迅速达到预设的情景,这首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一致的。学生有了状态再来学习,那必定会事半功倍。导入课题后,再让学生两读课题:大声读、深情读,使学生的感情迅速升温,为学习课文打下了铺垫。

(二)自主读文,小组合作,感知“爱国情”

文中有多处描写五星红旗的句子,让学生画出来,并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到“浓浓爱国情”,对留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三)小组汇报,交流,体验“爱国情”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如:“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那么鲜艳。”“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 ……此处隐藏10746个字……大的失误。

3、在表演读环节,让学生“表演读留学生拒换红旗后晕倒”一节,学生没有能进入情景,虽然热闹,但很多学生成为看客。这种表演读流于形式,反而冲淡了课文描叙的爱国意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加强学习和反思,进一步改进做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面教学反思14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写了“我”──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表达了“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思想内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思想性比较强,不好把握。因此,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读读悟悟求发展”的理念来执教本课。

下面,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在设计本课时,我紧扣情感主线,删繁就简,全文学习以品读“作者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的关键句子辐射“处境艰难”、“热爱国旗”、“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三个版块的学习。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二、读读悟悟求发展

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呢?在设计本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指导朗读的层次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认知、感悟、体情。作为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导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应针对学生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纳指导意见并带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披情入读。

在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设问导读:“如果你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找不到出路,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着急、害怕”。我顺势引导:“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着急、害怕的感觉?”当一个学生读得语气还不够到位时,我再次引导:“有点害怕了,能读得再害怕一点吗?”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进步。这样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易指导,而要指导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倘若说“正确”、“流利”的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的读则是“悟”出来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找读表现“我”热爱国旗的句子。当一学生读到“我犹豫了一下……依然是那么鲜艳”一句时,我就势引导:“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答道:“我是从‘慢慢’一词体会到的”。对此,我进一步点拨:“你平时怎样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立刻悟出正是因为我热爱国旗,所以动作才会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它。接着,我又范读该句,让学生再次体会“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此时,我已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读该句,学生已能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其效果不言而喻。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

⑴ 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本课教学中,我适时采用范读,力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⑵ 互评帮读:

在自由读文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示范读。这样,学生进行互评帮读,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⑶ 配乐读:

在学文结束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针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评价用语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多情趣、少教条。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听了你的朗读,我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处境极度困难”、“读得有点害怕了,谁能读得再害怕一些”等等。这些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堂课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全文回归教学环节中,整体朗读的实施不十分突出;一些课堂提问所关涉的学生面还不够广泛等等。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面教学反思15

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共同和课文中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体验到这位中国留学生爱生命,更热爱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体会到只有爱国的人,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每一个中国人,既应具有中国灵魂,又应拥有世界眼光。“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

我感觉自己重点段的深入研读还不够到位。如本课第二部分写“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外在动作的描写刻画表达内心情感,应作重点段处理。虽然我在设计时,有意将此列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细读,静思默想,但缺乏细致的考虑、安排,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未能以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读通、读透文本,只是在第9段“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教学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思考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而其余段落的读悟,领会就显得单薄、肤浅,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其实在这一环节,学生汇报后,就应让他们再次重点读这一部分,教师引导让其领会通过外在动作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渗透习作指导,而后在入情体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效果肯定会彰显。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

《一面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