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雾凇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雾凇的教学反思1《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地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第一次读第二段,想吉林雾凇产生有哪些特有的条件?第二次读第二段,体会吉林雾凇形成的神奇壮美。我觉得有拖沓、重复之嫌,显得零碎,如果能将两次目标整合,教学轨迹会更清晰一些。”课后回想起来,是我在课前对教案的欲设,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在这一环节上来来回回浪费了时间。
在课件制作中,我搜集了雾凇形成的录象,如果再能看到发电站发电时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和美丽壮观的景象以及发电时水花四溅雾气蒸腾笼罩的场面,我想学生会更加深刻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与壮美。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雾凇的教学反思2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千资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感悟,体会雾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种奇特的美,这是一种奇观了,并结合精美绝伦的图片,在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中再次体会雾凇的奇美,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在此基础上,借助网页里丰富的雾凇知识,探究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浏览网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雾凇的教学反思3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然后启发学生: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 ……此处隐藏8417个字……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精练、优美。我设想借助于老师情境的渲染,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雾凇的奇特和美丽,使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教案如下:
问题教案:
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
师:美吗?美在哪里?
生: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两个词感觉到雾凇很美。
齐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节。
师:自读这小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雾凇的美?
生读后交流。
生齐读。
课后反思:
从上面的教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致力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可是,回想这堂课,虽然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但只是将读作为了一种形式,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而在这堂课上却没有做到。学生对雾凇的美没有真正感受到,没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更没有将学生对雾凇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当然也就没有将雾凇的美读出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词语非常精彩,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课堂上没能抓住这些词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
这份教案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太重,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也就是在备课中只考虑到教材,没考虑到学生,教学设计呆板,课堂气氛沉闷。
改后教案:
师述: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怎样的霜花呀?
生:这是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美吗?指名学生读。
生读。
师:霜花真美啊,如雪一样洁白、闪亮,谁再来读。
生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怎么样呢?
生:缀满枝头。
师:是呀,洁白晶莹的霜花真多啊,谁来读好缀满这个词。
生读。
师描述:洁白晶莹的霜花挂满枝头,所有的枝头都是,一点空隙也没有,谁再来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谁来完整地将这句话读一读。
雾凇的教学反思14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但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因此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
然后再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教学中渗透了课改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落实。教师朗读指导也较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
3、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雾凇的教学反思15《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大自然的奇特之美。文章通篇围绕“奇”而展开的。
第一自然段的景色之奇,围绕雾凇的`多、美来让学生有感情的品读“吉林奇观”,在教学时,学生分别能够从“十里长堤”、“缀满”来说明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文章在开始教学时就引导孩子从文之中去体会无以伦比的美丽画卷。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奇”在哪?接着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再次的品味课本的“奇观”。
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就自然的引到第二小节的学习,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的形成的呢?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先是让学生找出一般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找到具备的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吉林的雾凇形成的条件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吉林的雾凇具备饱和的水汽这一条件,具体表现?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通过这样的一层层的剥析,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重点理解的就比较透彻。因此孩子在学习完这小节时就基本上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讲明白说清楚,自然课后要求的背诵对于学生来讲就水到渠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