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大兴安岭加深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 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 ……此处隐藏9756个字……,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这位教师上这一课最独到的地方是教师自己被文中的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感动了,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感染了,用自己的情,文中的情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堂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这份情感随着读书的深入,对话的深入弥漫开来,散发到教室里每一个角落,渗进教室里每个人的心田。
1、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教师很快让学生理清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读书,看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哪些努力,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很多地方读来让人感动至深。学生纷纷找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给营救小狐狸;为陪伴小狐狸,蜗居在地板下等等,教师总是充满激情地提升:这种陪伴,这种照顾难道和我们呢人类不是一样吗?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一次,两次,三次,频繁地冲击着孩子们的耳膜,也在孩子们的心田激起涟漪,是啊,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亲情,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不也悄悄地植根在孩子的心田吗?
2、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老师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包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自己读一读你感动的句子,句子里包含狐狸的多少心声啊,老狐狸不能言,小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替它们说一句心中的话。前面情感铺垫,音乐的渲染,教师语言的感染,让孩子们深深沉醉其中,孩子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激发了,教室里出现了动人的场面:空灵的音乐流淌着,孩子们动情地朗读着,真诚地述说着,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不动了,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教室里传递着。听听孩子们替狐狸表达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保护你的;我的儿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的;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你救出来的……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了,融进课文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个。
课上到这里,无须多说,孩子们已经被感动了。文章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主旨已经不知不觉印在孩子们心里了。
但是,教师不满足,用了相当的时间进行了一番近乎说教的总结上升,一下子冲淡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如果到这里,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的东西,而是留给孩子更多的回味,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体验中丰富加深这种体验,或者给孩子提供“斑羚飞渡”之类同样震撼人心的文字让孩子自己去读,留给孩子的思考的空间会更多一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经过紧张的准备和投入地上课,我把高潮部分提到开头,再去追溯发生如此感人场面的原因。但共同的观点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如果从意外的'震撼着手,再来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后再次感受海鸥的异常举动,回环往复,效果更佳。还有在课堂上能否设置质疑环节,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应该说,学贵有疑,质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富贵鸟?为何老人谈到滇池时心有不舍,却不能前往?提得很精妙,很到点,教师利用点拨,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介绍生活中的海鸥老人,从而引发主题的思考,教学思路一气呵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其中“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课前,我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以预学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预习时能抓住重点,带着目标去预习。而到了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适时引导,及时补充、共学,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预学单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认真读一读这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语句,并抓住动作、语言等描写,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空白处。”按照惯例,这个问题本应放在课堂上,给学生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批注,但我觉得学生在课下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在读完文本之后,会对闰土有个初步的`印象,因此,为了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展示交流,我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课下,让学生在预习时批注体会。
当交流到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
1、交流时应先说明:‘请大家随我看第x自然段,我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闰土是一个xxxx的孩子’并说明原因。
2、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勾画的内容和所做批注。
通过这样的提示来规范学生交流时的语言,并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取长补短的道理。在小组简单交流后,学生对闰土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全班交流。从整体上看,孩子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如在交流“雪地捕鸟”时,他们能准确抓住闰土捕鸟的动作体会到闰土的聪明能干,抓住段末的省略号,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小组内有了充分的交流,因此,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很快就通过四件事总结出了闰土的特点,但遗憾的是,在交流时,我的评价不是很到位,同时也缺少生生互动评价。
除此之外,由于想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因此把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课时完成,结果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尽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但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点累,相信学生听得也并不轻松,看来,以后还是要学会取舍。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比较平淡,随机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一堂课下来,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会的东西、不明白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好好跟着前辈们奔跑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