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20:29:25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9篇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师《欲速则不达》,看了这个题目,你猜一猜,题目是什么意思。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题)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预习课文,从课文重看看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3、读了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一)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齐景公为什么要火速往回赶?

2、齐景公是怎样往回赶的?

3、齐景公会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的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与《挑山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深化认识。

(一)再读《挑山工》,讨论:

1、挑山工为什么不像游人一样走直线?

2、难道他们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线比游人走直线路程要长一倍吗?

(二)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1、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欲速则不达。

三、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

1、熟读译文。

2、熟读古文。

3、古文译文对照读,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4、播放《欲速则不达》之二的flash,教育学生欲速则不达的另一种意思。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十一单元的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七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欲速则不达”、“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4、能够联系课文,速读相关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齐景公焦急的心情,进一步体会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2、弄清“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策略: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以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哪七个诸侯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齐国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

2、指名起来读题目,并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4、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

启发导入:齐景公为什么要急着赶回都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三、精读课文,体会齐景公的焦急之情,进而感受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通过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

3、指名读。

4、交流: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并板书:危在旦夕)

5、讨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

(另一名驿使飞马而至,理解“飞马而至”)

6、小结并指导朗读:可见情况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丞相晏婴随时可能死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1、指名读;2、再指名读;3、齐读。)

7、小结:晏婴病重,齐景公是这么着急,齐国有那么多大臣,他们病了,齐景公也会这么着急吗?(生答)你了解晏婴吗?(生谈)

是的,晏婴的雄才大略曾经为齐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使齐国一度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作为三朝丞相的晏婴对于齐国是举足轻重的。没有了晏婴,齐国可能随时被别的国家吞灭;他的离去,对齐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齐景公对晏婴是情深义重的。现在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怎能不着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从课文中划出齐景公齐景公着急的句子。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边读边划:从哪些句子看出齐景公很着急?

2、交流,并同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3、体会: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板书并理解:心急如焚。)(理解“霍地”、“高声”“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驭马”、“夺过”、“亲自”等)

4、指导朗读,带着体会读出心急如焚的感受。

5、进一步理解:把这四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看看齐景公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他采取的行动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景公心情越来越急,方法是一个接一个地变化,目的只是想快点赶回都城。)

6、指导朗读:带着这种体会,读出齐景公的着急之情。

(1、一生读 ……此处隐藏9290个字……有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呢?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都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平常,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完成我们的事情。在我们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多诵。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徒、旦”等。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晏子使楚》吗?文中的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足智多谋、聪明、幽默……)

2、如果你是齐国的国君,你拥有一个像晏子这样聪明、机智、有胆有识,而又幽默无比的臣子,你会怎样?(重用他!尊敬他!信任他!)

3、齐国的国君和大家想的一样啊!晏子一共辅佐了齐国的三位国君,而与齐景公的感情最为深厚。齐景公这个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国家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但他却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当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齐景公的过失时,他总能虚心地改正。正因为这样,齐国的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齐国的国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板书:晏婴 齐景公)

二、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可是,这棵齐国的智慧之树却要倒下了。“病甚,且死”,危在旦夕(板书)。什么是“危在旦夕”?(危险就发生在早晚之间。形容非常危险!)

2、这时的景公,与晏子有着深厚君臣情谊的景公,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的景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欲速则不达)齐读课题。

欲:想;速:快速、火速;则:结果;不达:不能达到目的。

3、你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想快却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想快却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为什么呢?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检查自学。看看这些字你都掌握了吗?

课件出示:

驿 使 韩 枢 驺 子 驭 马 霍 地

6、谁来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课文 ,感悟体会。

1、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路途远,他跑一定很慢。因为他太(一心)想快了,以至都慌了。

2、看看他为什么想快?指名读①自然段。“危在旦夕”如何理解?

(危险在早晚之间。)

3、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4、自从晏子出使楚国后,他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便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听了,能不想快点见到晏子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一心想快?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从“霍地” 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想快。“霍地”如何理解?(突然地、猛然地、忽地)

(2)从“十分焦急、高声喊道” 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就想快。

(3)景公说“火速回去”。“火速”也能体现景公一心想快。

(4)从“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从语言描写中看出他就想快。

5、看这样的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出示:

“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语气不同、多了“快快”说明了景公当时很着急,有点慌了。抓住了叠词来体会)。

6、指导朗读。

(1)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亲密朋友,你怎么读?

(2)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应该如何读?

7、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他就想快?

(1)“好车良马”这是选择的工具,既选好车,又选好马。

(2)(“心急如焚”。从心理描写看出来

(3)“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从“夺”、“亲自”、“驾”也能看出景公一心想快。

师:是驺子韩枢真的驾很慢吗?(生:不是。)驺子韩枢是专门给皇帝掌管车马的很好的侍从,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这种作法足以让我们看出景公当时心情急切。

(4)“弃车”、“徒步跑”也能看出他想快。

(5)是马不够努力吗?(不是。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赶车技术又不好,才弃车而选择徒步的。)

(6)试想,徒步可能比车快吗?

8、想知道故事结果吗?

出示: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灾祸没落到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9、读到这里,谈谈你感受?

(景公真的挺可气,做法不聪明。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事不能太着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0根据你的理解,试填这样的一首短诗。

此时,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 ,

却 ,

留给他的只有 ,只有 !

11、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就叫 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你听过类似的故事吗?

12、对照古文,激发兴趣。

再来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注释: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谒——进见。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遽——急忙。烦且——良马的名。乘——马拉的车。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辔——缰绳。御——驾车。尽——终于。释——放弃。

1、读读看。古文,给你什么感觉?(精辟、短小、难懂、简洁……)

2、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听老师读,好吗?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