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坚守”“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反馈,讨论。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此处隐藏13631个字……、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朱德的扁担课文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
第二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
第三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了他,藏起了他的扁担,而他连夜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 同志 井冈山 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 粉碎 围攻 必须 生产 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 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主,做到正确流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