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9-10 18:17:1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方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

郊( )坦( )攻( )设( )检( )记( )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

五、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

平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

(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 ……此处隐藏17229个字……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学设计方案14

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古对今》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