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8708.jpg)
《咕咚》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咕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咕咚》教学设计1《咕咚》选自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如何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单元统整中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我思考课文的教学必定是要关照学习任务群,立足单元统整设计,基于学情以学定教。
一、关照学习任务群,明确学习内容归属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八》5个板块,进行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二是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另外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咕咚》一课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发展独立识字阅读能力,以及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训练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这项阅读能力。
本单元的文本特点与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相通之处。基于这一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图文对照的阅读,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尝试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立足单元统整设计,把准单篇教学定位
围绕单元学习的主题,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将整个单元的主题定位“探秘小问号”,契合本单元的“问号”主题,在这主题情境中,设计了“治病探秘”“丛林探秘”和“尾巴探秘”三个学习活动,来整合单元学习资源,统整学习内容,设计“探秘图册”单元学习作业,制定过程性评价与单元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学习目标,其中识字、写字、朗读仍是低段学习的重点;借助连环画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为单元学习难点。《咕咚》单篇教学分两课时,重点分别对应猜字、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和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的学习任务。难点是围绕课后问题提示,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的学习要点。
三、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本课全文不注音,课后生字取消了拼音,这对认字不多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个挑战。一年级小朋友形象思维占主导,之前学生在一上的《小蜗牛》一课中,有过看图猜字和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经验,图文对照着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太难,朗读还是要作为重点教学。根据信息推断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需要帮助他们搭建支架,来训练孩子思辨性阅读思维,能从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读出隐藏的逻辑关系。
(一)问题引学,板块教学“教”路可循
本课教学,我聚焦课后的习题,紧扣“问号”主题,创设“丛林探秘”的情境,第一课时以“咕咚是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引发的趣事”走进课文;再以“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探明“跟风”原因;以“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么做的?”引出第二课时的探秘内容,以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再围绕“为什么都笑了”进行思考。这样的四幅插图,四个“问号”串成了本课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探秘之旅,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四个问题形成板块式教学,教路清晰,不零散。
(二)支架助学,突破难点“学”法可依
1.扶放结合,梳理识字方法
本课识字教学我采用了“游戏引路”的方式,在轻松地猜一猜中,引导发现形声字、拟声词的规律,抓住“咕咚”一词的引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扶着学习“掉”和“熟”两个生字为例,梳理借助拼音识字音,看图猜字和联系生活猜字义的方法。然后放手运用识字方法,通过自主学、合作学再到集中识字梳理和随文理解“逃命”“跟着”等词,以及生字复现的小儿歌等,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2.图文对照,理解关键信息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连环画课文的插图,运用图文对照着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境演读,体悟人物内心
让学生表演读“小兔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和“一个跟着一个跑的”三个情境,在情境表演中指导学生理解并积累“拔腿就跑”“……极了”“一边跑一边叫”“一个跟着一个”等词组,体会感悟人物对“咕咚的害怕”,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量表促学,有的放矢“评”价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一体化的意识,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本课识字环节,我采用口头评价加梳理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环节和写字环节,我设计了“点亮三星”的评价量表,在学生练读、练写之前,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自评、同桌评、教师评价中学会评价,这也使朗读和写字环节有的放矢地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需要有“目标统领单元、整体设计活动、任务驱动引学、情境勾连前后、活动有序推进、学习层递进阶、作业适时跟进、评价贯穿过程”的意识。
《咕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再以“疑”为线索,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道理。因一年级的课文不管生字熟字都带拼音,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可把“音”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熟记,部分“义"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而“形”及书写指导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 ……此处隐藏23832个字……是听见别人说的咕咚来了--哦,你没有看见咕咚,你只是听别人说咕咚来了。
"狐狸,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没看见。"那你为什么跟着跑呢?
原来大家都没有看到什么是咕咚啊,只是听见别人说,就跟着别人跑。(板书听逃)
最后我来问问小兔子,"小兔子,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齐读)--"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六、读懂其中的道理
哦,这么多人,原来只有小兔子听见"咕咚"了。那我们一起跟着小兔子去看看咕咚到底是什么吧。
请一个同学读第六段,一个同学读第七自然段。--那咕咚到底是什么呀?--"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都笑了。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野牛为什么不跑,你更喜欢谁呢?
小猴子他们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觉得是真的,就跟着跑起来,根本就没有思考,也没有去看看事情的真相,所以最后闹出了笑话。只有野牛拦住大伙,询问事情的真相,才最终弄清楚真相。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野牛一样,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去想想,或者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七、演一演
同学们,这就是"咕咚"这个故事,那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准备,怎样准备呢,你要记住他说的话,还要注意语气和表情。开始准备吧。
谁来演小兔子……
张老师来读。
八、课外阅读拓展
《咕咚》这个故事,是藏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咕咚》这样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
《咕咚》教学设计14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指导书写
1.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师生评价。
三、复述课文,发展语言
1.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兔子和小动物们自己吓自己;也可能说兔子不该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乱说……)
2.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能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自己练一练。指名复述。
四、排演课本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野牛学习,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咕咚》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热”、“闹”两个字,认识“四点底”。
2.能力培养: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词连读。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热闹 水花 正巧 逃命 木瓜 熟了
吓坏 大伙儿 哈哈笑 跟着跑 说
二、 学习生字
1.记忆字形。
(课件出示)热闹
认识新偏旁——四点底。(师范写四点底)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说,提升方法。
2.组词。
3.书写。
指导:热,上面部分要紧凑。横折弯钩弯得不要太大。
4.用“热闹”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请你边读边想像,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热闹的场面。(板书:热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热闹的情景?你能用上“热闹”说一句话吗?
引导把话说具体。
三、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
指名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读好重点句。
“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猴子“也跟着跑,边跑边叫”。
“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二)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事件经过)。
1.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谁走来了呢?
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戴头饰)。
指导读好“你们看见了吗?”“我是在湖边听见的。”等句子。
(三)朗读、理解、背诵第四自然段(事件结果)。
1.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板书:听见)就造成了这热闹的场面。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头脑冷静下来了,它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2.小动物们看见的咕咚到底是什么?(板书:看见)它们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反应?(板书:笑了)
3.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吗?
(课件出示):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指导背诵。
4.小动物们在笑什么?
指名说,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四)朗读全文。
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四、布置作业
1.用“热闹”写一句话。
2.把第四自然段背熟。
3.给家长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 咕咚来了
热 听见 热闹
看见 笑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