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9 20:29:12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椋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椋鸟》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品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壮观场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灰椋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2、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不简单!那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

师述:同学们,要想把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景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老师提醒大家带好三样宝物:

第一是我们的眼睛,要用眼睛仔细地看;

第二是我们的耳朵,要用耳朵认真地听;

第三是我们的心,要让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生齐答)那好,让我们跟随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一)学习第四节。

配乐过渡:周围静极了,路两旁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同伴的一声呼喊,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那它是怎样归林的呢?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唤醒了耳朵,用心去感受吧。

1、自由读第四小节,不论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读,圈画,思考。

3、学生汇报,师随即指导朗读,体会。

重点对下面两句进行交流品读:

4、师总结第四小节及写法:

同学们的眼睛不仅亮,耳朵还很灵。你看,我们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喉所演奏的一曲委婉动听的奏鸣曲。同学们,当作者置身于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欢快地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再一起。那么,作者想要把它描述下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他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快地鸣叫,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这样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4小节,感受感受吧。

学生朗读第4小节。

(二)学习第5小节。

配乐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是整个林子里的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它们在林子里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畅。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眼、用耳、用心去感受吧。

1、读一读第5小节,哪些描写灰椋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了你,你最喜欢的',勾画下来,在旁边可以把喜欢的原因写下来,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交流。

2、学生边读边画,并做一些适当的批注。

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原因,老师随即指导品读。

重点对以下两句进行品读:

①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4、师小结4、5两节:

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时候,那是一曲动听的奏鸣曲。那么,此时百鸟争鸣就汇合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我们现在不妨来静静地聆听4、5两小节,进一步去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吧。

播放4、5两节录音。

三、引读第6小节。

师述:是啊!此情此景出现在作者面前,作者不由地激动万分。他想了许多,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还是……要不……我被……竟情不自禁……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

四、总结全文。

是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正是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它们才能那么快乐地生活着。而作者为了能够把这种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尽情地描述,可以说文中精彩之处,不胜枚举。课后,同学们可以拿出你的笔记本,摘录一些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一读,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灰椋鸟》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是烈士徐秀娟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作,作者用浅显易懂、质朴唯美的语言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及归林的热闹情形,表达了作者对鸟、对大自然、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课文的第3——5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林时及进入林中后尽情欢歌、热闹非凡的景象,使整篇文章处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之中。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此处隐藏21434个字……p>《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堂课,由复习导入,重点学习四、五自然段。教学中,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想、议”与文本真切对话,抓住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的到,展开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或句。其中,“排空而至”、“百鸟争鸣”等词纷纷落入学生视线,感受谈得很是生动:“它们像一支支很有纪律的部队一般。” “只有亲密的朋友、亲人间才会倾诉心里话,这里的鸟儿在作者眼中就和亲人一样,多么感人呀!”“我感觉到穿着金红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们在比谁的舞姿更美。”……正是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作为支撑,课堂上的朗朗的读书声,可说是非常令人激动,特别叫人兴奋。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灰椋鸟》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灰椋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