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草》教学设计2可爱的草塘教案
课题:语文第 9 册 5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A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A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激情造句。
A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北大荒草塘优 ……此处隐藏24200个字……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⑴ 完成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 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 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件出示)
⑵ 问:
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 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 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
④ 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
⑤ “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
①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
② 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 教师画简笔画。
④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 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 做练习。
⑵ 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习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草》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草》这首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共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新课。
2.理解诗意: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草的生长过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4.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1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