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2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
《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相关内容。(略)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宝库中,尤以唐代的古诗最著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
2.回顾。过去,大家都学了不少古诗了,怎样来读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小结。(可以根据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请教等)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通过“怎样来读古诗”一问,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明确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顺学而导。
二、合作学习,弄清诗意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抽读,齐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自学古诗。(用小结的方法弄清诗句的意思,先个人自学,再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说说题目的意思,哪个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③齐读。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齐读。
……此处隐藏17471个字……p>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教学设计 14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htt
b、诗词编辑: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c、分类编排: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朝代:古诗和现代诗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
1、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2、把学生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甚至校外杂志以肯定其成绩,报请学校进行专门展览。
古诗教学设计 15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四、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