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1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说课及教学设计2学习内容:
《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
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 ……此处隐藏8257个字……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