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积累词语: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 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 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 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此处隐藏17325个字……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螳螂←(啄)←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四、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蝉←螳螂←黄雀←少年(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5时间:战国时代
地点:王宫内
人物 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这些话都被侍奉吴王的少年听到了,他决心帮助那些大臣们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把命令下死了,怎么办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