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学设计1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琵琶曲》,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设计2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 ……此处隐藏22727个字……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文档为doc格式